「一包不起眼的黑豆,是母親年輕時的嫁妝,釀成的醬油,是一家人最難忘的好滋味,因母親意外受傷,讓長達60多年的宜蘭老種黑豆,亮起傳承的警示燈」,宜蘭縣三星鄉紀元農莊主人吳慶鐘說,要將種黑豆、釀醬油的傳統,世代延續。讓「三月種黑豆、七月發豆麴、八月煮醬油」的豆油三部曲,永恆傳唱。宜蘭的水稻全台聞名,但鮮有人知,宜蘭也種豆類作物,宜糧號負責人吳紹文今天在頭城舉辦醬油分享會,特地請來礁溪鄉釀造師傅李十三、三星鄉紀元農莊主人吳慶鐘、員山鄉合群農莊醬油釀造師傅張素珍等人,帶來豆腐、味噌以及有「黑金」之稱的醬油,供大家品嘗,她笑稱「有聽過品酒,沒聽過品醬油齁?」。三星紀元農莊主人吳慶鐘說,很多人認為宜蘭不適合種豆類,但「三月種黑豆、七月發豆麴、八月煮醬油」的豆油三部曲,從小就在他家中傳唱。他指出,「母親出嫁時,嫁妝裡有一小包黑豆,要種來做醬油,這樣一代傳一代也60多年了,變成一種難忘的家的味道。」他指出,小時候鄉下地方窮,沒有山珍海味,一瓶醬油和白粥就是美味的一餐,那個時代難買到醬油,母親就自己種豆、釀造。6、7年前,母親出車禍,掛心豆子還沒種,這才發現,原來這平凡的味道得靠人延續,遂有了使命,傳承下去。他帶來的醬油色澤黑到發亮,標榜不添加水與化學色素,帶股清甜,嘗得出純樸。中都農合生產合作社馬聿安表示,種豆看似簡單,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因為這群人不只是種豆,而是種一罐醬油、種一罐豆漿、一塊豆腐乳與豆干,更是「種阮嘴中的味,也在種阮的主權」。縣府農業處長陳德星、農糧署宜蘭辦事處主任陳淑美及縣議員薛呈懿也到場表達支持,陳德星表示,將會協助建立通路與品牌。「讓釀醬油變成宜蘭的特色。」吳紹文表示,宜蘭老種黑豆在地流傳近70年,具有特殊的濃醇香味,卻少有人知,而收豆過程繁瑣,包含拔、曬、打、篩、挑,因此她特邀中都農合生產合作社合作,首次在宜蘭引進大型雜糧播種機和收割機,將以友善耕作方式種植5.4甲面積,包含宜蘭老種、高雄選10號、台南3號,13名小農參與,範圍北從頭城至南澳,未來盼能推廣至地區農會,並建議縣府發揚為宜蘭品牌,讓醬油文化繼續往前走。她也鼓勵水稻農改種豆類,南北館市場黑豆一斤可賣110元,相較水稻每分地可多出約1萬元收益,不但提高經濟價值,也避免盛產滯銷等問題。她指出,目前黃豆、玉米、小麥糧食自給率,仍有發展空間。宜蘭老種豆的品質佳,連知名企業「陳源和醬油」都選用,未來如擴大種植,發展二級加工、三級如醬油品牌莊園等觀光產業,都是不錯方向。宜糧號負責人吳紹文(左)串連小農用機械耕作,擴大種植豆類作物。記者吳佩旻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宜蘭小農串連擴大種植豆類作物。記者吳佩旻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宜蘭小農互相分享自釀醬油。記者吳佩旻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宜蘭小農分享自種豆的心得。記者吳佩旻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宜蘭縣政府農業處長陳德星到場支持。記者吳佩旻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宜蘭小農用自種的黃豆製成豆腐。記者吳佩旻/攝影 分享 facebook 中都農合生產合作社負責人馬聿安分享種豆心得。記者吳佩旻/攝影 分享 facebook

CAAF83D996A74765
arrow
arrow

    tonib70y7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